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重点,为调研当前宁夏乡村特色农产业发展现状,7月16日,宁夏大学润泽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杞“鲜”行小队与西北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社会实践团队开展联合实践,在宁夏大学靳磊副教授与马维宗老师的带领下,深入宁夏农林科学院枸杞科学研究所枸杞种质资源圃等地,开始了实践之旅。
联合实践团的成员们身穿统一的服装,走进枸杞的种植地,穿梭在郁郁葱葱的枸杞丛中,开始了紧张而又充满乐趣的走访和问卷调查工作,试图用纸笔记录、用双眼见证枸杞从枝头到市场的蜕变。
在种植区的入口处,靳磊老师从专业理论的角度给团队成员简单讲述了种质资源与种类。通过靳磊老师的讲解,成员们认识到资源圃中所种植的枸杞种类之繁多、遗传信息之全面。而团队成员以枸杞为媒,走进田间地头,也将以枸杞的采集者、知识的探索者的身份,进行一次关于知识、汗水与希望的深度对话。
(靳磊老师在讲解何为种质资源)
刚刚踏入枸杞地,随处可见的便是正在采摘枸杞的忙碌的农户们。枸杞是肉质浆果,容易捏烂,因此在采摘时要轻采、轻拿、轻放。可以看到,为保证果实的品质和完整性,农户们采摘枸杞时都十分小心谨慎,堪比呵护刚出生的婴儿,生怕劲儿太大掐疼了它,给实践团的成员留下了深刻印象。
深入种植园内,团队成员们惊讶于枸杞的多样性。红得如火的“宁杞1号”、色泽独特的黑果枸杞……每一种枸杞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小心翼翼地摘下这些宝贵的果实,大家发现不同品种的枸杞在形态、色泽、口感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成员们对枸杞的多样性和品种的选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不同品种的枸杞)
在枸杞园里,一台采摘机正在轰隆隆地作业。团队成员们围在一旁,仔细观察着这台机器的运作情况。虽然采摘机能够大幅提高采摘效率,但由于操作复杂且容易对枸杞造成损伤,其实际应用效果并不如预期。相比之下,人工采摘虽然效率较低,但能够更好地保护枸杞的完整性和品质。这一发现让团队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了人工与机械之间的微妙平衡。他们开始思考,在未来的农业发展中,如何更好地将人工智能与机械力量相结合,以实现更加高效、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
(农户正在调试采摘机)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们还关注到了农药残留和食品安全问题。为了保证枸杞的产量和品质,农户们不得不定期喷洒保护剂。即使保护剂只具有弱毒性,但是这些化学物质的使用也带来了潜在的食品安全隐患。团队成员们将在未来的研究中继续关注这一问题,利用枸杞枝条,开发天然保鲜剂,保障枸杞产品的安全和质量。
当天下午,受西北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社会实践团队邀请,杞“鲜”行团队在靳磊副教授与马维宗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宁夏源石酒庄,进行了简单的参观游览。源石酒庄由废弃矿区改建而成,注重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和工艺提升葡萄酒的品质和口感;同时积极探索“酒旅结合”的发展模式,着力将酒庄打造成宁夏葡萄酒产业融合发展的典范。
随着调研活动的深入进行,杞“鲜”行团队收获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亲眼见证了农户们的辛勤付出和宁夏地区枸杞产业和葡萄酒产业的蓬勃发展,深刻体会到了农业科技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也更加坚定了自己投身农业、服务农村的决心和信念。
(联合实践团合照)